“中国硒谷”铺展“硒望”之路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安康富硒产业发展成就综述

作者:肖兵来源:安康政府网发布日期:2024-09-29 10:21
 初秋时节,位于秦巴山区的安康天朗气清,漫山遍野瓜果飘香,四处一派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订单供不应求!公司每天要生产1000至2000吨饮用水,今年产值有望突破6000万元。”9月初,岚皋县佐龙镇长春村的陕西硒宝科技有限公司富硒矿泉水生产车间内,负责人韩久成指着一条条高速运转的生产线盘算道。
  “这里的水富硒、富锶、低钠,含钼、锂、偏硅酸等天然矿物元素,是发展富硒矿泉水的好地方。”韩久成介绍,随着市场日益红火,年产30万吨天然富硒矿泉水的生产线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今年7月该企业又与岚皋县签约,即将启动建设年产60万吨天然低钠富硒富锶高端矿泉水项目。
  “‘硒’是一张宝贵的名片,打好‘富硒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韩久成总结道。
  安康位于全国面积最大、地层最厚、最宜开发利用的天然富硒带,中高硒土壤占全市总面积的81.87%,被誉为“中国硒谷”。自1978年紫阳县开启硒资源研究至今,安康富硒产业已走过40余年。

  40多年来,安康富硒资源从莽莽深山走到聚光灯下,沿着科创之路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富硒产业也从无到有、聚链成群,逐步成长为安康生态经济发展的“挑大梁者”,“中国硒谷”名片愈加闪亮。

安康富硒蔬菜育苗基地开展育苗管护 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从“支柱产业”到“立市之业”
  安康是全国最早开发天然富硒资源的地区之一,富硒产业逐步壮大的过程也是安康资源意识、生态理念逐渐觉醒和深化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较长一段时间,安康和大多数欠发达地区一样走的是粗放发展之路,硒资源并未被“看见”和被“重视”,直到80年代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进入新世纪,面对日趋严峻的环保形势和日益提升的环保要求,安康开始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2008年首次把富硒食品产业确立为全市支柱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生态文明理念和“两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安康生态经济日趋蓬勃,富硒产业发展随之驶入“快车道”——
  2012年,市政府与中国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启动建设中国(安康)富硒产品研发中心,拉开富硒产业发展院地合作序幕;紧接着的2013年,市委三届四次全会把富硒食品列入六大主导产业之一;2015年,市委三届八次全会提出把富硒产业打造成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2019年8月,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提出“打造富硒产业千亿产业链”;2020年,市委四届十次全会又提出“推动富硒产业率先突破,形成立市之业”;2021年,富硒食品产业链被纳入全省23条重点产业链,从市域层面跃升至省级战略,随即迎来密集的政策、科技、金融等支持。也是在这一年,安康将“富硒产业”确定为“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2022年,富硒产业被纳入全省“十四五”规划……
  从“紫阳富硒”到“安康富硒”,从“支柱产业”到“立市之业”,安康富硒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强大的政策体系保障。
  为统一步调、凝聚合力,我市高规格成立了富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2019年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专门设立了作为市政府组成部门的富硒产业发展办公室,统筹全市富硒产业发展。按照“大产业、大配套、全产业链”思路,配套制定了《安康市“十四五”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安康市“富硒有机食品”品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园区创建、龙头培育、科技支撑、金融支持、品牌建设等政策文件20余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富硒食品产业发展组织保障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
  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立法工作,2020年5月《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正式施行,以地方立法形式确立富硒产业战略地位,护航富硒产业健康有序发展。2023年完成了新一轮全市土壤硒资源普查,成立了陕西省富硒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前不久又获批建设秦创原富硒产业创新聚集区,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契机。
  在全市上下大力推动下,安康富硒产业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扩大安康影响力的“硒望”之业。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830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88家、富硒食品规模以上企业254家,富硒食品综合产值达760亿元。2023年,全市富硒食品出口额达0.65亿元,占全省90%以上。
  搭上“科创”快车 迈向广阔市场
  安康龙王泉富硒矿泉水有限公司位于汉滨区关庙镇,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富硒矿泉水生产基地。
  “我们开发出了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母婴硒水、高硒水、泡茶硒水、运动硒水等产品,市场覆盖全国各地。”谈及走俏市场的秘诀,龙王泉公司总经理沈凡坦言,“全国生产饮用水的厂家那么多,想脱颖而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沈凡介绍,多年来公司始终将科研摆在重要位置,2021年成立了国内首个富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年与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联合建立科研基地。目前,公司在产品研发、执行标准方面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拥有多项商标、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其中,“一种用于食品添加的高含硒水的浓缩方法”的发明专利,可将富硒水的硒含量提高20至30倍,并降低能耗99%。
  科技创新是富硒产业蓬勃发展的底气所在。近年来,安康紧紧抓住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机遇,相继建成“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农业农村部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5个“国字号”平台,成立富硒产业院士工作站3个、专家工作站32个。由国内30所科研院所、高校的45位顶级专家领衔组建了17个富硒科研创新团队,形成了“国家级首席专家+地方学科带头人+科研推广单位+现代经营主体”的协同创新产业发展体系,为富硒产业突破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在中国农科院专家牵头指导下,目前,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联合全国富硒产业领域专家团队开展协同攻关144项,筛选富硒优良种质材料32份、申请专利65件、发表高水平论文136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
  过去多年,标准化建设一直是安康富硒产业发展的瓶颈。为尽快破题,我市相继制(修)定硒含量分类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等各类标准156项。其中,《富硒猪肉》标准成为中国肉类协会团体标准,《安康市富硒食品硒含量分类标准》上升为陕西省地方标准,并获得2019年度省级科技成果奖。
  “科技创新是推动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正在成为安康富硒全产业链标准化、科学化发展的技术支撑。”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主任唐德剑介绍,目前,全市培育富硒产业科技型企业190家、高新技术企业76家,开发富硒茶、水、魔芋以及植物富硒片、富硒黑豆多肽等产品300多个。其中,全球首个硒高效蔬菜杂交种“硒滋园1号”在安康应用推广,西北五省首个富硒油菜薹、7D功能型菜籽油端上百姓餐桌。
  擦亮“金字招牌” 持续“破圈”升级
  陈振华是一位从福建省福安县远道而来的制茶人,也是安康知名的“金陕红”红茶、“秦汉古茶”品牌的创立者。
  因为看中安康的富硒资源,2010年,陈振华在平利县成立陕西原生富硒工夫茶业有限公司,以富硒原生态茶鲜叶为原料,研制出“金陕红”富硒工夫红茶。在随后多年的国际国内竞赛中,该茶品先后斩获第二届亚太茶茗大奖“金奖”、第四届中国茶叶博览会全国斗茶赛红茶类“金奖”等多项大奖,成为红茶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明星”产品,“金陕红”也发展成为陕西省著名商标。
  “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相互依存,好的产品是打造品牌的关键,品牌是产品生产、产业壮大的重要支撑。”陈振华始终相信品牌的力量,2016年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见到有着2150年历史、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时,敏锐发现了这一无形资产的价值。第二年便在安康市政府的支持下,依托中国农科院科技资源,启动复制研发工作。2020年,“世界上最早的茶——秦汉古茶”宣布入市。2021年12月7日,其加工方法“一种汉代风格茶叶的加工工艺”,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一专利不仅赋予了‘秦汉古茶’品牌文化内涵,同时为安康富硒茶、陕茶产业发展注入了品牌新活力。”陈振华说。
  品牌象征着品质,体现的是公信力。当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知名品牌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安康市制定了《加快推进富硒品牌建设实施意见》,在抓牢科研支撑、基地建设、标准设立的同时,精心打造“中国硒谷·生态安康”品牌形象。同时聚力打造“秦巴优品 硒有安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全要素品牌体系,助推安康富硒农产品行销全国、走向世界。目前,全市富硒相关领域注册商标144件,涉硒相关产品商标1200件,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50个、特质农产品67个。
  其中,许多产品已成为全市乃至全国响当当的品牌。譬如安康富硒茶、安康魔芋、安康猪肉、安康核桃、安康花鲢等特色产品均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18年注册的“安康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成为202家茶企申请使用的区域公用品牌,其品牌价值达47.75亿元,连续五年稳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20强。
  为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安康不断扩大开放,精心办好安康硒博会、富硒产业论坛、硒水鉴茶大赛、富硒美食节等活动,走进缺硒地区、大中城市举办包装饮用水以及富硒食品大型宣传推介活动,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不断提升安康富硒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与此同时,利用丰富的文旅资源,培育“汉江画廊·茶歌紫阳”“巴山画廊·硒旺岚皋”等茶乡精品旅游线路10条、茶旅融合示范镇23个、富硒休闲旅游示范基地6处,开发富硒全鱼宴、富硒蘑菇宴等多个“安康美食”品牌,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中国硒谷”的无穷魅力。
分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