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发,风规自远(书法) 马士琦 作
“凡人之情,穷则思变。”犹记当年西安铁路局所属西安、宝鸡、安康三个分局中,皆公认安康分局文协最为活跃,搞文学写作、书法绘画、文艺表演的人才最多,皆因安康铁路的生产生活环境最为艰苦使然。其中众多文友由此改变了人生轨迹,从安康铁路分局越过秦巴,在更广阔天地纵横驰骋,有的已赫然成为国内知名作家、画家、书家等名士,马士琦先生是其中佼佼者之一。
马士琦如今的文艺“头衔”很多,书法家、作家、资深评论家。而当年我们认识的时候,士琦还是安康铁路分局所辖襄渝线紫阳火车站公安派出所的民警。小站之艰苦非亲临不得其味。援引著名作家杜光辉先生对小站艰苦描述的一段文字,“具体工作是上山维修通信线路。一周六天,每天都要背着几十斤的脚扣、安全带、横担、瓷瓶、工具,攀山,爬电杆。这里偏僻、闭塞、荒凉,但不缺衣食住行,唯缺异性的爱抚和个人问题的需求,过成年男子的正常家庭生活。举目四望,除了山还是山,头顶一溜蓝天,远处的天被阻挡到山外边。女性的容貌、声音和温柔,在记忆里一遍一遍咀嚼,越嚼越香,余味不绝,收获的是更加的焦灼,还有无望的期盼。”士琦在紫阳站派出所,虽不用每天背着几十斤的工具爬电杆,但是翻山越岭过涧爬坡还是每日必做的功课。正是这种艰苦生活激发了马士琦等一批有志青年,把同事们“打麻将”的时间用来学习和写作,经过多年打磨锤炼,终于修得“正果”。
也许是因环境艰苦和共同的奋斗经历,安康铁路分局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就是“文友相亲”。当士琦开始走上写作之路,写了一些身边的好人好事,在铁路局和地方的报纸上一篇篇发表出来,博得广泛赞誉。不仅如此,那时我知道士琦曾在《中国青年报》半月之内连发两篇一两千字的头条散文特写,令人刮目相看。一篇是1980年8月16日二版头条的《座座桥隧连接万里铁道 默默劳动保证列车畅通》,写的是两位青年女桥隧工努力奉献,为工区做了许多好事的故事;另一篇是同年8月30日二版头条的《养路工有人爱》,写的是勉县工务段三对青年养路工互帮互励,互敬互爱,共同进步,多做贡献的故事。随后均被《西安铁道》报等转载。在初学写作的分局通讯员中成绩颇大,然而士琦很谦逊,毫无保留地谈他如何学习、如何写作,让我也受益匪浅,直恨相见太晚。
不久,士琦被调到安康铁路公安分处。后来,安康铁路分局党委书记点名马士琦创办一期配合全路安全宣传月的“职工人身安全教育专辑”《警笛》报。士琦接受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后,从约稿、采访和编辑到书写报头,请领导审稿,联系安康日报印刷厂全靠一人完成,一周后将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一沓八开四版《警笛》置于书记案头时,书记惊喜地看着士琦十多秒后才看报:头版右上角是士琦行书“警笛”竖式报头,在“切实加强人身安全 防止职工伤亡事故” 通栏标题下,有领导署名文章、有关安全报道两篇及简讯5条;二三版有典型案件、有评论;四版为副刊。书记放下《警笛》,高兴地说:“内容丰富,版面明确,可读性强!填补了我分局没有报纸的空白!”
士琦的另一个艺术特长是书法,而当年我知之不多。我们近四十年不见,如今士琦已是具有高级职称的知名书法家,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大赛评委。而《安康铁道报》创刊号头版就有他的题词墨宝:“豪饮汉江水;高坐巴山云。”他的书法作品数十次在海内外参展并数度获奖,在《中国书画报》《书法报》《解放军报》等数百家报刊发表数千幅。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贾平凹先生分别为其题词:“和墨铸剑独无声”“道德风骨,器识文章”。士琦书法作品被海内外纪念馆、陈列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众名胜、大单位收藏和刻石。
几十年来士琦非常热衷于公益事业,曾多次应邀为军营、学校、铁路、航天等众多省内外单位书赠书法作品千余幅,为希望工程、赈灾、扶贫、抗疫、帮扶寒门学子等公益事业捐赠、义卖书法作品数百幅,应邀为多所中学的高考生免费讲解规范书写,深受众多师生和考生家长的称赞。
我与士琦分别已近四十年,当年我俩同为偏远山区业余通讯员,如今士琦已是名人名家,恢复通信后我仰慕大名,试着向士琦求一幅书法,谁知士琦欣然应允。收到士琦墨宝,我大喜过望,随口吟道:“士琦士琦,士中之奇;一日成名,永不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