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将荒漠变绿洲——沙海里,有群“播绿”的老兵

作者: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发布日期:2023-10-13 14:57

沙海里,有群“播绿”的老兵

■赵健 徐常根 解放军报记者 杨明月

老兵治沙队队员沿着种植的梭梭林向沙漠腹地进军。

 图①:老兵治沙队队员回填沙土。图②:老兵治沙队9位队员冠新军、张宏、张辉、周小珂、田来群、李科、王杰锋、张选忠、田野(由左至右)合影。图③:老兵治沙队队长田野将刚采挖出来的肉苁蓉拢在一起。(摄影:李响、苏鑫、吴德轩)

  初秋的南疆,依然热浪灼人。

  沿着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和若铁路前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车窗外戈壁、沙漠绵延不绝。一路向东,梭梭、沙拐枣、柽柳等植物轮番“登场”,组成数百公里长的绿色防风固沙带,“拱卫”着铁路线。

  列车行至且末县,绿色目不暇接。这座曾经有着“沙漠孤岛”之称的县城,周边围起了一条长度约23公里、宽度1公里至7公里不等的“绿色长廊”,总面积达12.9万亩。

  有一群退役军人,历时5年奋战沙海,为这条“绿色长廊”增添绿意。出沙场、进沙海,脱军装、着农装,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沙漠中种植梭梭、红柳等沙生植物1.2万余亩。

  时光飞逝。如今,梭梭已经长到近一人高,老兵治沙队也不断壮大,从最初的3名队员发展为9名队员。

  不变的,是他们“誓将荒漠变绿洲”的矢志追求。

 宣战 “无论如何也要把树种起来”

  今年3月,退役军人周小珂加入老兵治沙队,成为第9名队员。

  周小珂退役后,一直在新疆伊犁务农,通过战友得知老兵治沙队植树治沙的经历,深受感染,来且末县实地参观后,便决定加入进来。队友们十分欢迎他,说“你要是早点来就更好了”。

  这支老兵治沙队中,“早来”的老兵,是“组队”时的田野、张宏和李科。2018年,当3个人决定在且末县的荒漠上种树时,他们对植绿治沙还近乎一无所知。

  且末,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一座县城,三面环沙。发源于昆仑山脉的车尔臣河将沙漠与县城隔开,河流东岸的流动沙漠距县城中心不足2公里。

  “为什么要在沙漠种树?”记者和老兵们一起坐在板房里,看着窗外的黄沙倏忽而至。几位老兵的回答简单质朴:“部队培养我们多年,退役后就想做点有意义的事。”

  老兵治沙队的队长田野,1993年入伍来到新疆伊犁,服役23年后选择自主择业。退役后的田野,坐过办公室,也办过企业,但是“总觉得缺点什么”。

  2018年春天,田野出差来到且末县,正赶上当地干部群众在沙漠里植树,热火朝天的场景让他不禁驻足。

  “他们自带工具、干粮,两人一组或三人一队,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将一株株树苗植入刚挖好的树坑,扶苗、培土、踩实、浇水,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深深打动了我。”田野说。

  田野了解到,为了阻挡沙漠侵袭,且末县从1998年起开始实施防沙治沙造林工程,每年春秋两季,都会组织万人义务植树活动。2003年起,当地优化发展思路,引入社会力量,利用沙漠特有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富民产业。

  在部队服役期间,田野几次途经且末,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荒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当时我就想,要是能给这里披上绿装就好了。”田野的想法,得到战友张宏、李科的支持。2018年秋天,他们注册成立了一家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初步承包了3000多亩沙地,尝试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

  在沙漠里种植梭梭,并在其根部接种经济作物肉苁蓉,不但可以治沙,还可以创业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在3位老兵看来,“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他们心里也很清楚,种树没有回头路。签下为期30年的治沙合同后,他们一头钻进沙漠,“无论如何也要把树种起来”。

  较量 “要有‘滚石上山’的决心和毅力”

  张选忠是田野在部队服役时的政委,2020年退役后受田野邀请加入老兵治沙队,现在是老兵治沙队的“指导员”。

  “我记得第一次去且末是2021年7月。哪里有什么治沙园区,四周连个篱笆都没有。”张选忠在手机里翻出一张当时拍摄的照片,“你看这光秃秃的沙漠,一根草都没有,谁能想到能种出树来?”

  那一天,就在这样的荒漠里,田野向张选忠走来,灰突突的脸上汗水混着沙土,衣背上布满白色的汗渍。

  “老领导,您要是加入老兵治沙队,给队伍掌掌舵定定心,这场与风沙的较量,我们一定能打赢!”

  张选忠当时还没有弄明白,田野是在竭力邀请他,还是在给这支队伍加油鼓劲。直到张选忠参与其中,才发现要想干成植树治沙这件事,一定“要有‘滚石上山’的决心和毅力”。

  种树的第一步是移沙。“如果不把1米多高的移动沙丘推平,一个晚上就能把梭梭苗给埋了……”没见识过风沙的威力,很难想象老兵们劳作的场景,“即便戴着防风沙面罩,口鼻耳也会灌进沙尘。沙子里有盐碱,打在脸上跟针扎一样的疼。”

  沙漠植绿,投入大、回报慢。老兵们几乎向亲朋好友借遍了钱,也向银行贷了款。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住进冬冷夏热的板房,集中一切资源治沙、种树。一到晚上,几个年龄不同、军龄不同的老兵,经常聊起以前在野外驻训的经历。抬头仰望星空,老兵们觉得,他们没有离开心爱的军营,只是参加了另一场艰苦的“战斗”。

  2021年春天,一场大风将他们好不容易辛苦种下的200多亩梭梭苗一夜之间连根拔起。“第二天天一亮,风停了,我们跑去一看,啥都没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一片片黄沙包。”张宏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不测”,他们遭遇过好几次。风把树苗刮没一次,他们就得重新整地补种。

  一到夏天,沙尘暴一刮就是十几天,常常让老兵们想起以前在戈壁荒漠驻训的场景,“驻训时碰上这种天气,没办法训练。可种树时不管风沙怎么刮,还是要去看树苗……”

  “有没有想过放弃,离开这片荒漠?”“走?那不是军人的作风。我们作为退役军人,以前保家卫国死都不怕,还怕这个?坚决不能当逃兵!”老兵张辉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老兵治沙队完成上万亩沙生植物的种植,成活率稳定在85%以上,梭梭成林、沙漠变绿洲的梦想渐渐成真。

  坚守 “我们老了,还会有新的老兵加入”

  2021年夏天,张宏的妻子和读初中的女儿来到且末县,实地“考察”老兵治沙队的成果。“家里人总说,我这几年在外面干些什么她们都不知道,就是想让她们来看看。”张宏说。

  从且末县回家,张宏驾车上了库尔勒国道,一场沙尘暴不期而至,“黄沙漫天,两三米外的路都看不见。”张宏小心翼翼地开着车,车厢里一片寂静。突然,女儿开了口:“爸爸,你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好好干,我们一定会支持你。”

  张宏有点“感谢”那场沙尘暴。后来,老兵们都把家人请来参观,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给了他们巨大的动力,让他们更加义无反顾地前行。

  “其实,沙漠并不像人们印象中那样百害无利。茫茫沙海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站长阿巴斯·艾萨告诉记者,在沙漠里种植梭梭的同时,在其根部接种素有“沙漠人参”之称的经济作物肉苁蓉,经济效益很高。

  过去几年,老兵治沙队一直在探索种植肉苁蓉等经济作物,但受频繁的自然灾害影响,收益不大。不过,如果一切顺利,再过1个月,他们将迎来肉苁蓉的首次大丰收。

  “有了收入,我们的资金压力就小了。明年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再种上2000亩树。”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谈及未来,老兵们信心满满。

  昔日荒漠地,今朝绿满坡。“还要种多少年?真的要种30年吗?”呼呼的风声中,老兵们的回答如同迎风挺立的梭梭般坚定——

  “那是当然。我们种下的不只是树,更是希望,一定会坚持下去。我们老了,还会有新的老兵加入……”

  制图:扈硕

分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