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民歌剧 世代红军情

作者:雒社阳来源:安康新闻网发布日期:2023-05-26 14:18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戏”。陕西旬阳市有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镇——红军镇,有进入全国“非遗”名录的旬阳民歌。两种地方特色文化的有机融合,催生了大型原创旬阳民歌剧《红军老祖的故事》。

        1935年10月,红二十五军主力途经旬阳北上后,留下部分武装骨干,组建了红七十四师,继续在鄂豫陕根据地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展开斗争。高中宽指导员、尚班长英勇牺牲于这片红色土地。他们的英雄事迹在旬阳广为流传,旬阳民歌剧《红军老祖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与当地老百姓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全剧十场,有对土地革命背景的点染,有对高指导员深入敌后采购药材、闯关越碍、虎口脱险的渲染,有对高指导员救治患儿场面的展示,有高指导员与农妇沈小兰心心相印的依稀恋情,有红军战士帮助农民抢收庄稼的剪影,有旬阳民歌《十送红军歌》唱出的依依深情,有高指导员、尚班长英勇牺牲的壮烈画面,有农民为了保护红军墓与反动派斗争的勇敢机智……编导张广明取材于历史事件,又用戏剧化手段加工历史素材,把历史的散文升华为戏剧的诗意,取得了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的艺术效果。唱念做打,四功兼备,群体舞蹈,格斗场面,丰富了全剧的视觉冲击力。巧设悬念,增强了全剧对观众的吸引力。一张一弛,错落有致,紧张的战斗中又有着恋情的穿插,大有“大弦小弦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致。

        这部民歌剧悦耳动听,得益于对传统民间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全国“非遗”的旬阳民歌,曲调丰富,既有荆襄楚调,也有巴蜀川腔,既有中原的晋豫之声,也有西北的秦陇之风,又区别于安康其它县域的民歌而自成一体。种类繁多,从形式上可分号子、山歌、小调、风俗歌曲四类。同时在这一区域,还有着丰富的道教音乐和七岔、八岔、花鼓、汉调二黄等戏曲音乐底蕴。作曲梁金和把这些民间传统音乐素材统揽于胸,通过对其扩展、压宿、转调、模进,从而形成了该剧浑然一体的音乐。华彩乐章在剧中比比皆是:
        第一场《情同鱼水》开头“红军过场”音乐和第八场《十送红军》中众战士、群众合唱的“红军和老百姓”,均来源于旬阳民间吹打乐《拨火棍》。一场高指导员领唱、村民伴唱的“一根银针手中拿”,则取材自道教音乐《十里亭》。
        第二场《深入险地》,高指导员在上河口街道所唱的“扮作郎中买药品”前四句在节奏和唱法上,借用了汉调二黄(摇板)“紧拉慢唱”的方式。fy7安康新闻网
第六场《难诉心曲》,男女主人公的对唱“他总是拒我于千里”,唱腔旋律来源于旬阳民歌 《闹五更》。
       第七场《起死回生》,宋大娘大段唱腔中的“大人哭的泪如雨,新建的坟头白幡飘”两句唱腔的音乐旋律,全部来源于传统孝歌,伴奏上则采用汉调二黄摇板的方式。第十场《红军老祖》开头的群众合唱“红军转移远方走”,也是在传统孝歌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的。
       第九场《掩护主力》,高指导员受伤后的女声幕后伴唱“太阳落山红霞飞”,音乐是由羊山民歌《打老猫》和沙阳民歌《荷叶团团柳叶尖》的旋律融合而成的。
       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方法,用当地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传统民歌、戏曲音乐,道教音乐表现崭新的红色故事,观众一听就懂,颇感亲切,传得开,留得住。为全剧插上了音乐的翅膀,也为创立地方特色剧种旬阳民歌剧奠定了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八场《十送红军》中的《十送红军歌》,这是本世纪初,旬阳音乐工作者在红军镇采风时,听当地一位年届83岁的林氏老太太唱的。可惜老人年事已高,歌词仅唱了三段。《十送红军歌》的歌词,是参加采风的同志,根据老太太的演唱风格,结合当时的采风内容,后续补充创编而成:
        红军要转移,北上会主力啊,山重水复路呀么路途遥。

        一送红军褂呀,前后都开叉,威武雄壮跨呀跨战马。

        …………

        三送红军裤呀,做起两丈布,万水千山走呀走江湖。
        四送红军鞋呀,乱石脚下踩呀,风里雨里大呀大步迈。
          …………
        七送红军粮呀,吃饱有力量,定将那个白匪消呀消灭光。
        八送红军伞呀,风雨无阻拦,行军打仗带呀带身边。
          …………
        十送红军行呀,热泪湿衣襟啊,何时平安转呀转回程。
         样样都送尽,小孩子拉上前,跟上红军打呀打江山。
        这首《十送红军歌》的演唱情景是:在红军主力要北上时,十位姑娘大嫂做军鞋,宋大娘和一群村姑补衣,边做边唱。她们要给红军送军褂、送军裤、送军鞋、送军粮、送军伞、送小战士……倾其所有,都要送给红军。这种催人泪下的军民鱼水情,用旬阳民歌表现出来,更有地方特色。它既不同于江西同名民歌,也不同于汉中同名民歌。用的全是旬阳民歌的曲调、旋律,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一段,反复吟唱,情义绵长,荡气回肠,颇有回环之美。
        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贫困戏剧”,舞台背景全是投影软片。远山:重峦叠嶂,山色青黛,稻田泛黄,翠竹青青。近街:商铺鳞次栉比,房屋高低错落,色调远黑近青。院落:中国工农红军军旗猎猎招展,“共产党为穷人”“打富济贫是红军”的标语赫然在目。门帘上一个“红十字”,显示出这间屋子是一处简易的卫生室。一轮圆月、一盏马灯,标识出这是月夜的农家院落。第三场《虎口逃生》高指导员所处的“牢房”:一张破旧的小床,四捆竖立的树棍,月光透过窗棂斜射而下。与主人公“月儿如勾挂天外,远去河水浊浪排,穷凶极恶乱抓乱杀乱动手,皮鞭抽棍子打血流皮肉开。墙高门厚把我困,群山茫茫罩雾霾”的唱词情景交融、相互补充。舞美设计张禄林精心描绘,在厚逾盈尺的草图中,精选出15幅用于剧中。这种投影软片,与演出时需要车载船运的“大制作”实景,形成鲜明对比。花钱不多,易于携带,便于基层剧团下乡演出,更是“还戏于民”的成功举措。
        一台演员,青春靓丽,全是旬阳市文旅传媒演艺公司(太极城民间艺术有限公司)20多岁的青年演员。他们有的经过艺术学校表演专业的培训,有的则是公司培养的演艺人才。唱念做打,有模有样。唱的是当地群众耳熟能详的民歌曲调,有声有色。武打格斗,既有传统戏曲的程式套路,又有现代舞蹈的动作组合,既能满足老年戏迷的观剧习惯,又能适应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全剧群体场面张弛有度,二、三人之间的情感戏细腻传神。张鹏(饰高中亮)、王妮(饰沈小兰)、田朝静(饰春花)、胡慧琼(饰宋大娘)等主要演员,深层次地体会角色,全身心地投入表演,声情并茂,唱做俱佳。
        旬阳市文旅传媒演艺公司,是2015年成立的一家民营职业艺术表演团体。公司的成立,既给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填补了地方专业演艺团队的空白,更是为一帮文艺青年组建了一个“家”。通过对这些年轻演职人员不间断地培训打造,在实践中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认识、专业素养和舞台功力,培养出了自己公司的编、导、演人才。一批凝聚精气神、宣传正能量的优秀文艺作品,在这批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手中相继诞生了。8年来,先后创编演出了普法大戏《村官巧断家务事》、红色题材民歌剧《红军老祖的故事》两部大戏。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法治安康》《法治旬阳》《扶贫扶志·文化先行》《文化惠民助脱贫》《清风颂廉助脱贫》《助力脱贫攻坚·振兴美丽乡村》《扫黑除恶》《戏剧进乡村》等小戏、小品、曲艺、歌舞等舞台作品100余件、20余台。大戏《村官巧断家务事》参加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演出,入选优秀剧目,并在全省巡演,歌曲《你就是那个人》入选陕西省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小戏《国槐树下》、表演唱《赛家风》《为你点赞》、小品《管不管》等30余件作品在省市县获奖。fy7安康新闻网
本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繁荣文艺”的服务理念,公司根据政府要求、市场需求、群众渴求,走“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发展路子,把欢乐向上的精神食粮送给山乡群众。每年要到阳光学校、敬老院、旅游景区开展公益性义务演出30余场。他们常年活跃在基层镇、村、社区,年演出150场次以上,惠及基层群众10余万人次,被誉为秦巴山区的“乌兰牧骑”。
        与某些民营演出团体平时两、三人守摊,有演出任务临时召集演员,演出结束后即遣散演员的做法不同,旬阳市文旅传媒演艺公司,常年供养全体演职人员。有演出任务及时出发,无演出任务集体编排节目。在“新冠”肆虐的三年时间里,公司坚守,队伍不散,迎难而上,以干克难,打基础,练内功,复排老节目,创编新节目。见缝插针,通过巡演、商演、义演、线上演出等多种形式,共演出500余场。线下演出,公司创办人、年届古稀的旬阳市文化局退休老局长刘景才想方设法,筹款苦撑。他和部分领导班子成员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产,贷款为员工发放工资、创排新剧目。为了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刘景才真是拼上了家底和血本。没有公司全体演职人员的凝心聚力、抱团取暖,没有老领导的责任担当、倾力奉献,就没有旬阳市文旅传媒演艺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也不会有《红军老祖的故事》的成功创排演出。
        美哉!大型原创旬阳民歌剧《红军老祖的故事》。
        壮哉!老当益壮的刘景才及其团队。
(作者系著名戏剧评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分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