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朝和:一位退役军人的“和平”路

作者:王晓云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日期:2023-05-06 14:02

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是陕西本土著名的产茶区,这里山大沟深,森林茂密,风光秀丽,云雾缭绕,生长着沁人心脾动人的“东方树叶”茶叶,也诞生了其中的知名品牌“和平茶业”。

创建守护“和平茶”的是一位退役军人,他叫曾朝和。曾朝和曾履行军人的使命,用青春守护着“和平”梦,而退役后,他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建并发扬光大了一个新的品牌:“和平茶业”。



       生长在遍山“野茶”的童年

    

在安康市紫阳县和平村,随处可见嶙峋的山石,也随手可触馥郁的草木,这里距紫阳县城有10多公里的山路。

紫阳山清水秀,汉江绕城而过,曾是汉江航运上著名的码头,也是安康古文化最为繁盛丰富的地域之一。这里的茶叶在陕西和全国享有良好的声誉,还有清越的紫阳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汉江两岸传递。

但是,也正是因为巨大山脉的阻隔,这里交通不便,土层偏薄,一场风,一场雨,都会让有限的水土流失。因而,历史上的紫阳县,在曾朝和出生的二十世纪世纪五十年代,仍有可想而知的贫瘠与困顿,童年的曾朝和出生在农村,他每天的目之所见,皆是清幽的山林和周围云遮雾绕的山峰。

作为家里四兄妹中的老幺,曾朝和深受父母疼爱,凡事喜欢刨根问底。当他年幼时跟着爷爷串门,看着亲戚端来的热水里漂浮着碧绿的茶叶,茶叶好看的形状和热气升腾的清香,让他觉得十分好奇:

 “这是什么呀,闻起来又香又好喝?”

  “这是茶。”

“茶是什么啊?”

 “茶就是咱们这里的一种树叶,家家户户都喝的。在古代,还是给皇帝上贡的贡品哟。”

“那别的地方有茶吗?”

“别的地方也有,但和我们紫阳县的不一样呢。”

“那为什么咱们这里有好茶?还这么多呢?”

“哪里晓得哟!老天爷赏的呗。没人知道老祖先里哪个神仙种下第一颗茶树,后面呢,你看,雀儿、松鼠到处捡拾茶种,存起来藏着准备过冬,这里一点,那里一点,藏得多了,也就忘记了。隔年春天,雨水一浇,太阳一晒,睡了一冬的茶种醒过神来,就长出了新茶树。”

就这样,曾朝和认识了这种长在房前屋后被老百姓称作“野茶”的植物。乡亲们爱喝茶,曾朝和的母亲也爱喝茶,而且也懂得手工制茶。在紫阳,手工制茶是家庭主妇必备的祖传技能,夸谁家媳妇好,就说“茶饭好”,好像制茶比做饭更重要。童年的曾朝和耳濡目染母亲制茶、家里人喝茶的种种情形,也慢慢懂得如何手工采摘、炒制之后如何用适宜的温度泡茶来招待客人。但他当时还不知道的是,在冥冥之中,他的一生将和“茶”结下难舍难分的不解之缘,这种叫“茶”的植物将会深植在他的灵魂深处,成为他日后为之操劳,焚膏继晷梦牵魂绕的不舍追求。


襄渝铁路民兵和北京铁道兵的华丽转身

  

1970年曾朝和小学四年级时,时值国家开展三线建设”,其中,解决大西南部分地区物资匮乏缺少铁路公路,电力导致的落后闭塞,国家决定修建襄渝铁路这条横贯鄂、陕、川3省东西走向的重要铁路干线,当时修建襄渝铁路对发展经济,加强国防意义不言而喻

修建襄渝铁路途径处于沟壑纵横秦岭与巴山之间的紫阳县,这里水流湍急,地势险峻县城临江街道长不过五百米,宽为三米左右,在铁道兵部队没有入陕之前,全县几十万人,渡船过汉江是紫阳人出行和货物运输的唯一交通,这也为修建襄渝线紫阳段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施工初期,工程机械化程度很低,大量物资需要肩挑背扛人海战术,任务重、工期短、兵员和物资严重不足需要当地大量民兵支援。襄渝铁路修建处向社会招收民工。那时招收的民工待遇是只管饭,工资微薄,几乎是义务劳动,而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也为了建设家乡,当时年仅17岁的曾朝和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

峰峦重叠,坡陡谷深,水流湍急的山间小路上,他和众多的民兵战士们一起肩挑背扛人工打炮眼,挖隧道,抬石头,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于不怕牺牲。记得有一次,当身边最亲近的乡亲走进隧道点炮眼,由于地质特殊,气候湿潮,炮的引线迟迟不响,当乡亲走上去查看时,炮突然响了起来,滚石雷动,有人受伤牺牲了……艰辛的劳动,铸造了曾朝和健壮的体魄,而各种人事的交流与变动,也为他带来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

由于能吃苦,很聪明,乐于付出,曾朝和优秀的品质得到上级认可,在襄渝铁路紫阳段铁路大桥1972年竣工后,曾朝和被组织推荐光荣参军入伍了!

曾朝和成为一名隶属北京军区的铁道兵。

曾朝和加入了这支抗美援越归来的部队,进驻北京市密云县,开始修建铁路。严格规范的部队生活,经常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学习,共和国首都、华北平原、铁道兵所修的伸向远方的铁轨都极大开阔了这位从秦巴大山走出的年轻人的眼界。

   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曾朝和时刻牢记着部队的纪律要求,积极为当地百姓分忧解难,帮老百姓挖水井,干农活。他积极参加部队的各项活动,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在部队驻地深刻地感受到人民部队为人民的崇高信念,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的魅力。他勤奋学习,积极虚心地向身边的人请教,开阔了视野,认识到家乡和外面的差距。

一条铁路打通了紫阳和外界的联系,一本《毛泽东选集》让他有了更多的思考:身为军人,应该怎样做人,才对得起“人民解放军”这一光荣称号?怎样做事才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一日入伍,终身为兵!部队的锤炼,知识的储备,胆识的煅练,眼界的充实,让这个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青年开始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镌刻在他的灵魂深处。他深深明白,从此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他都会时刻将一名军人至高无上的荣誉牢记在心:军人本色就是为党、为国、为民吃苦在前;军人的骨气就是永不服输,永不向困难低头,坚定胜利的信念;军人的本职就是保家卫国,与国家利益生死与共,身为军人,当一心为公,一心为民。


回到紫阳绿水青山

  

1978年,经过了整整五个年头,曾朝和从部队退役回到紫阳。

山还是那么高,水还是那么清,朴实的乡亲们还是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一个想法却始终萦绕在曾朝和的心中: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有文化,有想法、有干劲、有魄力的曾朝和一回到生产队,就被大家推选为一百多人的生产队长。

曾朝和小时候曾经遭遇过“三年自然灾害”,深知饥饿的滋味。外面世界与家乡贫困面貌的巨大反差让他心生郁闷,复员返乡一腔豪情与路在何方的惶惑,搅得这个铁血汉子昼夜不安。当他看到乡亲们劳苦终年,却连基本温饱都无法解决时,他心急如焚,为老百姓分忧解难是一个军人当仁不让的担当!但出路在哪里?

曾朝和面对家乡严峻的状况冷静思考。他清楚地意识到紫阳地处秦巴腹地,山大沟深,灾害频繁,年年冬春抬田修地,努力耕作,却收获很少。原因是这里属中国南北气候交流高山区域,且土层很薄,山高坡陡,倾斜度高达四五十度,夏秋多有暴雨,一场场暴雨常将土地和肥分冲得七零八落。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常常连撒下的种子都收不回来,显而易见,紫阳县一带不利于种庄稼,苦干蛮干“学大寨”于事无补。

然而,紫阳特殊的山形地貌却利于生长茶树。茶树根长,能深扎进石缝, 不怕暴雨。采茶主要在春、夏两季,雨季来临时,茶叶已采摘结束,恰好避开暴雨。历史上,紫阳正是因为有此优势,才成为传统产茶区。靠山吃山,靠茶吃茶,这里的群众都会采茶,有手工制茶传统手艺。早在唐代、清代,“紫阳毛尖”就被冠“毛尖”“芽茶”而驰名。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西周时紫阳汉江一带的制茶已十分普遍,东汉时为进贡而兴植的茶园时有出现经紫阳的茶马古道在清朝时驿马络绎不绝。

曾朝和居住的和平村自古就产贡茶,享有盛誉。但因政策多年强调“以粮为纲”,茶地已荒芜了很久。曾朝和是细心且有主见的人。他仔细算账,比较种庄稼与种茶树的收入与付出,结果发现庄稼可能面临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茶叶几乎没有灾害。在正常情况下,种粮食的收入仅为种茶收入的十分之一,而当地更需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大力发展茶业才有出路!

说干就干!曾朝和凭着部队生活锻炼出来的胆识,把各种数据,具体事例以及自己的想法列出提纲,去找当时紫阳县委负责农业的副书记李振华。恰逢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改革开放拉开纬幕,种种禁锢被打破,作为主管农业的副书记,李振华也正在寻找着改善人民生活的突破口。

曾朝和不曾想到,自己一个普通年轻的复员军人,一个小小生产队长的想法,得到了李振华副书记的大力支持!当他步行两小时从县委返回和平村时,乡镇公社的负责人已经在他家门口等着他了!原来是李振华副书记亲自给乡镇负责人打电话,让协调信用社准备了1200元贴息贷款,让曾朝和用于购买几十亩荒地种植茶叶……随之,中共紫阳县委关于大力发展茶业的文件发往全县,成为紫阳县改革开放后掀起的第一个大力发展茶业种植与生产的高潮。

李振华书记的支持和信用社贷来的雪中送炭的经费,让曾朝和如虎添翼!他用这笔钱购买了一千斤茶树籽,在和平村承包了20亩荒地开垦,大力推广栽种茶树,发展茶业生产。

曾朝和一次次踏上乡间熟悉的羊肠小路。他认真观察,不断摸索茶树的生长习性,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这片山水的每一寸肌肤,在崇山峻岭间寻找适宜茶树生长的地方。

在曾朝和的带领下,当时乡镇企业局主管的村办企业和平茶厂逐渐兴盛起来,曾朝和与他的团队们,那些世代种茶的庄稼人一起,努力钻研茶叶的种植技术,培训采茶、制茶的工艺,实现了紫阳县茶叶加工工艺的重大突破,茶叶外形漂亮,口味好,深受市场好评。和平茶厂的茶叶售价比其他茶厂高,但品质却有极大的保证,也让和平村的村民有了奔头,有了种茶的热情,和平村种茶的村民口袋里第一次有了足够的买粮食的钱!


用军人的荣誉担保茶叶的品质

 

一名军人的义无反顾,一名军人的雷厉风行,一名军人的刚正无私,让和平茶厂生机勃发。

在紫阳县委、县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支持下,在曾朝和的努力下,和平茶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渐渐成为附近十二个村的共有茶厂。农民采了茶,不再自己制作,而是交给和平茶厂茶把式来制作。而和平茶的茶叶制作加工能力不断提升,产量由曾朝和接手时年产2、3万斤上升为15万斤,成为紫阳县茶叶行业的领头羊。

为保证茶叶的生产质量,曾朝和一丝不苟狠抓茶叶质量。他亲自参与茶叶从种植品种的选择,采摘、晾晒、杀青到手工制作的全部流程。1985年,和平茶厂作为技术协作单位、提供场地、原料、人员,紧密配合紫阳县科委开展“提高紫阳毛尖茶品质研究”课题组。把种茶、制茶,作为一个课题研究,和平茶厂课题研发成功,成为拥有知识产权的特殊茶企。

     浮云做雪融,世味煮茶浓。曾朝和认为茶道即人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片茶园,山水气质与茶叶的气质息息相通。认为,要做茶,必须先做人。

他要求学员先要“懂茶”,知道茶的习性,才能在制作的时候顺势而为,把握火候,掌控时间,做出上等好茶。制茶的工艺光听光看是不行的,必须要眼到、手到、还要心到。比如杀青这个环节,全靠在炒茶的环节用心,头一天炒的茶与第二天炒的就不一样,既要看鲜叶是明前还是明后,一旗一芽还是两旗一芽,茶是阳坡还是阴坡生长的,阴天还是晴天采的,大多数时候,手工炒制一季茶,没有几批是相同的,火大火小,时长时短,多少总有区别,就看用心了没有!曾朝和认为做茶甚至还和人的心情好坏关系很大,就跟司机开车一样,同样的汽车,同样的道路,同样的天气,但心情若不好就可能出事。炒茶也一样,鲜叶、炒锅、工具啥都一样,心情不好就不可能用心,就容易把茶炒坏。

曾朝和对茶叶寄予了无限的期待和深情。一株茶叶的遭遇仿佛和他心意相通。送来的若是鲜叶,他一眼看去就晓得是哪面坡上的茶园,是阴坡还是阳坡,是山腰还是坡顶;他到茶园走上一圈,从茶叶黄绿程度立刻就判断茶树是缺墒还是少肥,少什么肥,少多少;若是茶农送来炒制好的茶叶,他甚至能从茶叶条索揉搓的松散还是紧凑,知道制茶师傅是站着还是坐着干活的。

曾朝和常对公司的员工说:我以一个军人的原则要求大家,要用自己的信誉为茶叶担保:紫阳人靠茶吃饭,靠茶致富,如不认真研究茶的习性,又怎能依靠品质和信誉立足市场呢?


初心不改, 将“和平”进行到底

    

军人的使命是追求和平,而曾朝和所在的村子叫“和平村”,也像是机缘巧合的一种归宿。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曾朝和对于自己品行有着严格的要求。紫阳县制茶的人多,曾朝和无偿地将自己的种茶心得写成教材,传授给那些世代种茶的农人,那些热爱茶,渴望靠茶致富的每一位劳动者。

比如,曾朝和在自己全县公之于众的培训教材上上写道:“一、制作毛尖的鲜叶从采摘技术上抓起,不能用指甲掐摘、这样掐摘有伤口,色会变红。装鲜叶的必须是竹筐、竹篮,要透气,不能捂着,尽量保持茶叶新鲜。二、茶叶提香,杀青火候把握是关键。要稳、准、好。翻、抖、捞、看、闻等要动作熟练,不能迟疑。三、保持茶叶外形美观,初揉、初干、摊晾时手势必须灵活,轻重需适宜;抖、洒、翻、堆要动作自如,厚薄均匀,做到胸中有数,掌控手感、眼观四方,鼻闻始终……”

曾朝和无偿地将自己制茶手艺公之于众,是对于人民的爱心,也是他期望和平竞争,希望紫阳茶在陕西,甚至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夙愿。“一花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紫阳的茶叶,只有紫阳人都重视了,共同保持了紫阳茶的口感、外形和文化,才能无愧紫阳茶的名声,才能传播得更加久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40多年的风雨历程,曾朝和“和平茶”的制作和发展心血没有白费。今日的紫阳和平茶厂,已进行改制,变更为股份制公司,山民在山上种茶采茶,成立农业合作社,每一份付出都有了稳定的收入。

在曾朝和的带领下,紫阳县和平茶厂有限公司已发展为一家集茶叶收购、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其生产的“和平翠峰”“紫阳毛尖”“和平红茶“和平袋泡茶”“和平茉莉花茶”“和平白茶”六大系列几十种茶产品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经营理念,分别在紫阳县、汉阴县、富平县、旬阳市、安康市、宝鸡市、渭南市、西安市等地开设“和平茶业”直营店及“和平茶”专营连锁店30余家。2014年元月和平茶启动网上销售与推广平台,在西安建立网络运营中心,开设和平茶天猫、京东旗舰店,打造线上线下同步推广销售平台。

与此同时,有关“和平茶”的一系列荣誉纷至沓来:2001年“紫阳翠峰”在首届紫阳茶文化节荣获“紫阳茶王”称号;2005年,“紫阳翠峰”荣获第六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曾朝和董事长被评为“安康市劳动模范”;同年5月、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帝伟·沙多慕名专程到紫阳,实地考察和平茶。2007年,“紫阳翠峰”荣获第七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评比一等奖,被陕西省政府选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产参加俄罗斯宣传推广活动;同年7月,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国立大学特地派员到紫阳与和平茶厂签订合作协议,就茶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加工等领域进行合作……2011年紫阳县和平茶厂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2012年“紫阳翠峰”荣获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同年6月曾朝和董事长被命名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紫阳毛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紫阳县和平茶品牌已成立40多年,始终坚持“品质第一、信誉至上”“天然、绿色、健康、和平”的永恒主题,目前拥有1500亩良种示范茶园,培养和吸纳茶叶高级农艺师3人,茶叶硕士研究生2人,茶叶农艺师和技术员35人,固定员工近200人,带动当地茶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良性发展,为紫阳县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产业示范。

紫阳县和平茶厂有限公司,坐落在紫阳县城关镇和平村,这里山势陡峭环绕,山岭上分布着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标准化茶园,像碧绿的地毯,又像绿色的云朵,一直延伸到天边。在茶业公司的大楼边,有一条水声淙淙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带来凉爽的清气,一如好山好水好茶的传说。和平茶厂有限公司坐落的大楼非常特别,嶙峋的山石依然奠基着茶业公司的大楼,这块巨石有一个神奇的名字,叫做“鲤鱼上山”,鲤鱼怎么会上山呢?原因它的样子,就像一条跳龙门的鲤鱼,而淙淙溪流就是它溯溪而上的动力。那种形象的外形,动人的精神,也像和平茶厂的隐喻。

鲤鱼上山,跳龙门,这象征“和平茶叶”奋斗的结果,也像动人的名字“和平翠峰”:为了区别传统毛尖茶,曾朝和将自己多年研制的外形紧细,色泽嫩黄,通身白毫,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厚清香,余味长耐冲泡,新工艺烘烤型毛尖命名为“紫阳翠峰”,这也几乎成为紫阳茶、和平茶的招牌产品。

追求高品质茶,把紫阳茶的品牌传向世界,让紫阳人因茶而名,因茶而富,是曾朝和做为一名职业茶人,一名退役军人一生的梦想。路漫漫其修远,曾朝和说,他会克服一切困难,来实现这一愿景。因为,他相信,认准的路就要坚持到底,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曾朝和与他的团队,都传承着他的制茶技艺,公司的电子商务,实体门店都在增强增多,和平茶业成为一个重要的品牌,这里有每一位员工的心血。曾朝和的子女也继承了父亲的制茶手艺,用务实的初心,助力着公司的发展。

一杯茶,让我们联想到山林草木的自然清气。更再次让人想起那首《春日兴安舟中杂咏》(清)叶世倬:桃花未尽菜开花,夹岸黄金照落霞。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日光浮动,“和平茶”透亮的色泽,温良的质地透露着和平的气息,仿佛置身静谧而平和的山水间,心中块垒自然放下,那一份清新脱俗,化却凡尘琐事,顾念山河春秋。

一位退役军人的“和平路”,让我们体会到自然的茶韵与精神!


分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