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参加紫阳县铁道兵文化联谊会当一名志愿者时,就听说向阳烈士陵园有一对夫妇在细心管护陵园,每年从全国各地返回向阳的铁道兵老战士在祭奠完老战友后,由衷的对两夫妇的细致管护工作和整洁的陵园环境表示肯定并表达谢意。前几天又听局领导说起了夫妻十几年不计报酬守护陵园的故事。
清明节前,怀着崇敬、敬仰的心情走进向阳烈士陵园,缅怀在修建襄渝铁路时牺牲的铁道兵烈士,看望守墓的两位老人。
向阳烈士陵园位于向阳镇悬鼓村柿树梁,前临襄渝铁路,背靠将池山,是从山坡上凿修而成,占地有一亩多,共分四个台阶,分阶梯安葬有铁道兵战士和西安的援建干部邱磊,共36座陵墓。
青松苍翠,碧草如洗。树荫下36座墓碑整齐排列,墓地台阶上一尘不染,烈士陵园里庄重而宁静,在陵园的台阶上,我们见到了正打扫树叶的江祖福(男,75岁)和唐国菊(女,74岁)两位老人,经太月社区陈兴田主任和向阳镇退役军人服务站金建站长介绍,向老人讲明来意。他们十几年的守护陵园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江祖福,原瓦房店人,1989年搬到向阳镇二街上居住。1970年从三线工地上应征入伍,在新疆88722部队服役,1975年返乡分配在县石油公司向阳油库工作,2010年退休,他家距烈士陵园较近,当时向阳镇街道社区哈志刚书记就找到他,请他把陵园管护起来,从那时起,江祖福老人和老伴儿就承担了向阳烈士陵园的看管守护任务。
江祖福介绍说:“当时我们接受看护任务时,2008年地震刚过,陵园地质变化沉陷较厉害,加上前几年无人管护,杂草丛生,枝藤蔓延。我们就从清理杂树开始,慢慢打理。原来种的是槐树等杂木,树冠大,对墓地地基影响大,加上落叶不易打扫,社区就安排更换的柏树,我们就从小树开始管护,从家里担水浇灌、修枝、施肥,这40多棵柏树现在都已成林,地震后,陵园内地基下沉地方多,我们就从别处搬土抬石填平地面,工程量大,我们自己还花钱请邻居来帮忙。陵园也先后经过两次大的翻修,翻修完后都是我们两口子慢慢收拾、清扫,时刻保持陵园的干净整洁。”
在聊天中我还很关心他们的待遇。唐国菊老人说,最早社区安排我们管护时,给老伴一个人的补助是一个月100元,我帮忙干,从2020年以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给的一年是6000元补助,签的合同也是一个人,实际上我们两个人都在陵园里忙。唐国菊还说,她70年代也参加过民兵连,也参加了三线建设,也亲眼看到过战士牺牲在工地上,对铁道兵有深厚的感情,她说对待遇看得很淡,通过陵园管护,也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铁道兵老兵,有湖北、湖南、安徽、山西、北京、重庆等地的,她拿出有10多年时间的来访登记册给我们看,上面有留言称赞他们是“温暖守墓人”“义务守墓人”。
襄渝铁路修建于70年代初,横贯湖北、陕西、四川、重庆四省市,全长900多公里,当年的60万军民参加了天堑之路的修建,也是以简陋工具创造出的工程奇迹。襄渝铁路是一条以隧道、桥梁为主的铁路干线,桥隧密度占全长的46%,加上主线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陕西省当年动员了五万多学兵和民兵,他们都不太懂施工技术,也缺乏知识,加上地质复杂,所以伤亡很大。在这条线上沿途都能看到烈士公墓。
襄渝铁路的建设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熔铸了一条条穿越秦巴大山的铁轨,也让紫阳这座群山环绕的小城走向广阔的世界,让三十多万紫阳人民也逐渐摆脱危困。
我们必须记住他们,不该忘记他们。在向阳烈士陵园还有一群永远被掩埋的青春之躯,每一个牺牲的故事都那么沉重和悲壮。如今,当下的我们划拉着手机、住着高楼、吃着美食,相比起江祖福、唐国菊两位老人,我们汗颜。
清明时节,我们祭奠英雄、怀念亲人、感恩过往,也为江祖福、唐国菊两位老人十几年如一日,不计报酬风雨守墓的故事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