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安康的退伍军人移民,你知道吗?

作者:刘玉林来源:发布日期:2023-01-05 21:32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安置跟他打天下的官兵,就在全国实行军屯,设立卫、所进行管理。
     当时,安康设了一个千户所,下面有十个百户所,共计1120人。每百户有总旗2名,小旗10名,加上100名士兵,共计112人。而且,千户长、百户长都是世袭。


从事军屯的士兵保留军籍,军饷由屯田的收入支出。由于士兵既不训练,又不担任防卫,时间一长,这些士兵就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了。《紫阳县志》有记载:明万历45年,有土匪千余人在紫阳干沟结寨,当局抽调邻近各地屯兵几千人,在千户长刘时春,百户长谢朝元、鲁欢山的带领下,打了一年多都搞不定,鲁欢山还在星子山阵亡。最后没办法,调来边防军,结果人家十几天就搞定了。

鲁欢山阵亡后,被皇帝封为将军,世袭千户。月河川道的刘家营、鲁家营、谢家营,就是世袭千户刘时春鲁欢山、百户谢朝元的屯田之地。



由于军屯的地方都是好田好地,有老百姓为了生存就想加入军籍,安康江北老忠义乡的吴氏二门,就为了附录军籍而改姓为李。

吴氏原籍为湖北麻城,元末红巾军造反,迁陕始祖吴孝通带着子侄八人来到安康早阳。到安康定居后,因为子孙繁盛,就出现了人多地少的问题,开始向外扩展。在杨博村、老庄、蓼叶沟、寺沟、石窖沟、冉家河、谭坝等地,都有吴氏子孙落户定居。其中二门吴道让,想迁居到附近的好地,就附录军籍,加入了军屯李家营,改姓为李。

几百年后,到了明末清初,战乱又起,吴氏及二门李氏又进行了一次迁徙,有迁回湖北的,也有迁到紫阳的,还有迁到五堰河、大道河、晓道河、岚河等地的。繁衍至今,吴氏、李氏子孙在汉滨、岚皋、紫阳等地,均为当地的大户族。


汉滨区付家河罗氏的迁陕始祖罗泽成,原籍福建龙岩,是一名军官,曾参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围剿。当时他驻防旬阳,眼见着世道大乱,便弃官来到付家河西岸居住。罗泽成有两个儿子,长子罗世臣成家后搬到付家河东岸。从此,付家河罗氏东庄、西庄就成了罗氏的发源地,子孙繁衍,后裔又有迁至铺子岭、白鱼河、财梁、茨沟、岚河等地。至今,在付家河西岸,还有迁陕始祖罗泽成夫妇的合墓和碑石。


旬阳赵湾郭氏,祖籍河南密县,也是明朝末年从军并来到旬阳,退伍后定居旬阳赵湾镇熊耳沟。至今,子孙后裔仍在此居住。

还有关中富平杨氏,明代迁居汉中洋县,因继世祖杨辉是金州驻军军官,又迁居石泉。到了清乾隆年间,杨氏已是洋县、石泉的名门望族。

从朱元璋到崇祯,两百多年的明代安康移民,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退休官员退伍军人,他们都是后来移民眼里的“本地人”,他们奠定了安康的人口基础。

分享
关闭